从中国到新加坡、阿联酋、沙特、美国,从环卫车、矿用卡车到小巴车、出租车……中国自动驾驶的脚步正逐步从国内迈向全球,一场由技术驱动的出行热浪正从中国涌向世界。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应用场景拓展,无人驾驶正从单点示范走向全领域覆盖,一个万亿级的全球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而中国力量正成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掀出海潮
在新加坡度假胜地圣淘沙,全球游客纷至沓来,来自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正搭载着游客驶向他们的目的地。7月17日,文远知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在新加坡RWS圣淘沙名胜世界开启纯无人运营,成为东南亚首款实现“车内无安全员”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
加速出海的中国企业不只是这一家。7月15日,萝卜快跑宣布与Uber战略合作,数千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将接入Uber全球出行网络。根据约定,今年年底前,萝卜快跑与Uber将在亚洲和中东地区部署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将逐步扩展至美国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多个市场。服务上线后,乘客可通过Uber App呼叫到由萝卜快跑提供服务的无人驾驶车辆。这也是迄今为止史上最大车辆规模的无人驾驶合作。
国际出行巨头Uber的“中国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在百度之前,Momenta、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已相继与Uber达成合作。另外,小马智行还在美国、韩国、卢森堡等国持有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牌照。
在面向大众提供服务的无人驾驶乘用车之前,矿山、物流等垂直领域的出海步伐迈得更早。驭势科技透露,其已与三十多家头部企业开展研发和商业化合作,在机场或厂区无人物流、无人巴士、无人配送、乘用车智能驾驶等多个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落地,服务全球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百家客户。
各国政策放宽助自动驾驶“破浪”
中国自动驾驶发展多年,缘何在此时组团“出海”?业内人士分析,技术突破与成熟度提升使得关键零部件成本大降,全球各国政策相继放宽,成为助推无人驾驶商业化提速的两大因素。
以萝卜快跑为例,出海底气源于在国内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实践。在武汉覆盖全市12个行政区及天河机场、跨江桥梁的驾驶场景,在广州、珠江新城等繁华区域的密集车流中,“AI司机”积累了大量电动车突然变道、行人违规横穿等复杂场景的应对能力。截至今年3月,其已在中国十余个城市实现全无人化运营,累计提供超千万次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突破1.5亿公里。成本方面,萝卜快跑去年推出的第六代无人驾驶车成本已降至20.46万元,比早期下降80%。
从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出海目的地不难看出,中东、东南亚正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首选。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段玉婉分析,中国无人驾驶企业呈现出根据出海目的地区域情况策略差异化的趋势,东南亚与中东地区因政策开放、应用场景明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前沿阵地;针对欧洲地区则聚焦于L4(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的部署和落地。
以阿联酋为例,根据迪拜自动驾驶交通运输战略,阿联酋计划在2030年将迪拜25%的出行转化为自动驾驶智能出行,这一目标也是阿联酋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一部分。
国际征途须避免“烧钱换市场”
自动驾驶落地背后的巨大市场引力惊人。高盛报告指出,全球Robotaxi市场预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至457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最新报告称,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总规模可能增长至1.2万亿美元。
然而,拥抱蓝海之前,需要跨越的荆棘也不容小觑。记者注意到,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大都处于盈利前的大规模投入阶段,文远知行、驭势科技等多家企业都面临长期亏损的难题。在此背景下,能否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平衡研发投入、市场投入与商业化回报,避免“烧钱换市场”,成为出海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无人驾驶产业竞争,不进则退。白热化的国际竞争态势,凸显我国加快发展无人驾驶的紧迫性,中国亟须强化政策支持。”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委员刘兴亮说,无人驾驶经过了长期的研发与试验,如今已处于规模化落地产业的临界点,谁能在这最后阶段加速突破,谁就有可能抢先占领市场高地,决定未来行业格局。他建议,只有形成“技术领先-政策保障-商业闭环”的正向循环,才能确保我国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行业话语权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记者:孙奇茹
华亿配资-在线配资开户-实盘10倍杠杆平台-最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