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任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官网发布《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中披露了审计署对养老保险基金等重点民生资金的审计情况。其中,山西临汾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的人事档案有14处涂改,“1岁工作、22岁退休”仍层层过审后“退休”。
如何看待这条新闻?
我有个朋友是个残疾人,腿脚不好,年轻时干过几年活,后来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靠政府那点低保生活。
有一年,家里拆迁分了一套小产权房,房子很小、地段偏,连出租都租不出去。
但就因为这一个房本,他的低保被取消了。
工作人员说得很明白:“你名下有不动产,不符合困难标准。”
从那之后,他每年都得被街道社区反复查几轮,查得比银行放贷款还细。
不仅要查房,还要查银行卡、医保缴费记录、家庭关系、亲属收入……有一年他在网上买了两百块的保健品,都被当成“非必要支出”登记了。
而就在这样一个低保都要层层审核、穷人一分钱都要掰开揉碎查的制度里,一个“1岁上班、22岁退休”的人,居然能顺利领到69万元养老金,整整几十年都没人管、没人查、没人挡。
还是靠“群众举报”才被曝光。
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真的觉得讽刺到极点。
你仔细看看这事的来龙去脉,山西临汾蒲县,县疾控中心有个职工,档案显示:1976年出生,1977年参加工作,1998年正式退休。
然后就一直按规定领取养老金。
直到最近国家审计署作专项审计,才发现这人档案里有14处关键信息被涂改:出生年份、参加工作时间、工资审批表、职称评定材料.…几乎是从头到脚造了个假身份。
更绝的是,这人“退休”之后还在另一个单位领工资。
也就是说,他是个“退休人员”,又是个“在职人员”,一边吃养老金,一边正常上班,双份财政收入,一个人过两种生活,谁看了不羡慕?
可问题在于这是个偶然漏洞,还是个系统问题?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根本不是个别现象。
国家审计署这次公布的审计报告,不只是查出这个人,而是查出了601.61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
其中有414亿被挤占挪用或套取,有2.83万人通过伪造病历、篡改档案的方式违规提前退休,造成5.19亿元损失。
也就是说,像蒲县这个人这样的案例,全国不止一个,不止一百,可能远超上万。
你要说这事查不出来吗?查得出来,而且很好查。
档案造假的逻辑并不复杂,出生时间不合理、参加工作时间超前、工龄与年龄矛盾、单位记录不一致、职称晋升过快,这些只要稍微比对数据库,全部都能筛出来。
可问题是:为什么没人查?
别说没人能查,国家现在有多套联网系统,社保系统。你只要把出生日期和退休时间跑一遍比对,一下子就能冒出一堆逻辑矛盾的记录。
但为什么就是没人查?
说白了,就是有人不愿意查,有人睁只眼闭只眼,有人靠这个漏洞牟利,有人靠这个资源“送人情”。
因为你必须明白一件事,这样的造假档案,不可能是一个人办出来的。
这个人事档案要通过单位初审、人事部门复审、人社局核实、财政局审批、社保中心发放,一份养老金从审批到打卡到账,至少要走五六道程序,盖七八个章,年年续审,个个留痕。
你说哪个环节出错了?每个环节都“看不见”?这不是失误,这是系统性默许。
过去我们总说“制度要有牙齿”,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制度只对穷人张牙舞爪。
你月入三千申请补助,会被反复电话核实、走访调查、公示上墙;你伪造档案冒领养老金,只要操作得够熟、关系够硬,就能一路绿灯、毫无阻碍。
你可能会问:这钱怎么办?69万谁来赔?
别着急,我们先看看此前类似的事,是怎么收场的。
2020年山东菏泽,牡丹区林业局,退伍军人张健回到老家,按照政策分配工作,可是单位迟迟不安排他上岗。
他找人打听,才发现早有人以他名字和身份证号“顶替”进了另一个单位。
那人叫邱之豪,是当地中学校长的儿子,1999年冒名顶替。
堂堂一个小学生,就在单位正常领工资、评职称、上保险,整整干了好几年。
更魔幻的是,两人用的是同一张身份证,照片都被换了。
这件事后来震动不小,纪委介入,校长被免职,邱之豪被开除。
但工资追不回来,损失没人赔,张健维权十年,才得一点“象征性补偿”。
那你还觉得,这次山西这个案子,会查出什么结果吗?
现在多数这类案子最后的套路就是:曝光、调查、处理当事人,止于“开除公职”“通报批评”,对链条上其他人的问责往往不了了之,养老金能追回多少是个问号,制度漏洞照旧存在。
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一查到底就得动真格,就得查出谁在帮他批的手续、谁在盖的章、谁在报的账、谁在年审时放水。
查得越细,动得越多,最后可能一整层人都要“下岗”。
所以干脆“止损”,把“冒领者”作为替罪羊,一刀切掉就完了。
我们这些年看多了。
系统性造假,最后被简化成“个人行为”;
财政性损失,最后模糊成“漏洞疏忽”;
管理层的失职,最后包装成“整改经验”。
而唯一永远跑不掉的,就是普通人。
你晚报一月养老保险就要补交滞纳金;你低保资格有争议,立马暂停发放;你医保卡连续三个月没刷,系统自动锁死。
但人家假档案、假工龄、假退休,领了几十年钱,还能继续在岗上班,没人管。
这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本该兜住穷人命运的制度,变成了帮有心人钻空子的工具。
本该是公平分配公共资源的社保体系,变成了拼关系、拼“操作”、拼人情的竞技场。
制度越复杂,本该越精准、越公开、越透明。
可现在,真正被管住的是守规矩的人,被放任的是那些打着规则旗号谋私利的“老江湖”。
更可怕的是,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公众已经习惯了,觉得反正“查了也没用”“处理不了几个人”“赔不回来钱”。
可一旦这种心态被社会默认,这套体系就真正塌了。
所以,别再问“谁来赔?”了。
我们每一个纳税人、每一个按规缴费的职工,早就在默默为这些“1岁退休”的人买单。
那69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全国上亿参保人一分一厘交出来的。
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本该能拿来养老的钱,最后进了某些人编出来的“纸人”账户。
你说气人不气人?
一个假身份,能吃几十年社保;一个真残疾人,却因为有一套旧房子,连低保都不给。
这不是漏洞,这是笑话。
而我们,不能再笑着看这种笑话了。
华亿配资-在线配资开户-实盘10倍杠杆平台-最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