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皖西日报
一谷泉水“漂”旺百业
——探寻霍山县诸佛庵镇生态变现路沈婷 本报记者 储著坤
夏日滚滚热浪,在峡谷间的清凉中消散。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诸佛庵镇三河村,5.8公里长的神仙谷漂流河道上,一艘艘色彩鲜艳的皮筏艇,在山泉水中跳跃,游客的尖叫声与欢笑声撞在两岸石壁上,又被奔涌的溪流裹挟着向前冲去,这样的热闹场面,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日暮。
“以前,这山沟里哪有什么人!今年,天气太热了,大城市没有山里凉快,避暑戏水的游客真多,你看这满山谷的人气!”村民刘兵,另外一个身份是护漂员。他站在河边的树荫下,看着这热闹景象,与不远处的村民搭话。
山清水秀,溪流纵横,如何将身边的好山好水变现?关键要找对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点。近年来,诸佛庵镇党委、政府坚持“两山”理念不动摇,拓宽转化路径,立足三河村峡谷幽深、水流充沛的自然禀赋,精准谋划神仙谷漂流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85米的全程落差是天然优势,28米的最大单体落差是地域特色。如此一来,既保留了自然河道的野性趣味,又通过科学规划确保安全。两岸葱茏植被与潭瀑相连的景观,让游客在体验刺激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天然氧吧”的馈赠。
今年,新增的“敖丙龙形滑道”成为爆点,当地“龙女护河”的传说变成了实景体验,上海游客王梓涵举着手机追拍滑道,她兴奋地说:“比单纯漂流多了故事感,朋友圈发出去好多人问地址。”漂流项目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带动三河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超1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超30万元,多业联动带动周边经济增收突破百万元,真正实现了“守护生态、借景生财”。
“来,我帮你穿。那位师傅,小孩的救生衣能再紧点吗?”在漂流起点,护漂员郭林林熟练地给10岁的小游客系好安全绳,顺手擦掉孩子脸上的汗珠。“刚开始,以为把船推下水就行,后来发现游客要的是安全感和亲切感。”郭林林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在家门口当护漂员,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漂流带来人流,人流带火民宿餐饮,餐饮带动农特产品销售。神仙谷漂流项目的红火,为周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更让百姓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依托漂流带来的旺盛人气,周边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泳衣、防晒用品等零售摊位客流不断,农特产品借着游客的口碑打开了销路,形成了“漂流牵头、多业联动”的增收格局。
“景区有接驳车,非常方便,热水淋浴随时可用,安全员全程护航,带老人小孩来也放心!”这是游客对神仙谷漂流的普遍评价。围绕让游客“玩得舒心、漂得安心”,诸佛庵镇将“服务型政府”理念融入景区管理,定期排查安全隐患,优化交通接驳与停车规划;推动景区完善功能区建设,设立休息区、医疗点等便民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服务技能培训,培养出一批既懂安全防护又善讲解本地文化的“护漂员”,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山里人的热情。
从护漂员、民宿管家到农产品摊主,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分享到了旅游发展的红利,日子过得像夏日里的溪水一样热闹欢腾。镇政府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规范景区及周边经营,要求农家乐、商铺明码标价,杜绝“宰客”行为。目前,景区周边已发展多家规范经营的农家乐、民宿,形成“漂流+食宿”的良性消费链条。
诸佛庵镇党委书记金永磊表示,“一业带百业”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以漂流项目为纽带,联动“三线文化、艺术文化”等资源,巧妙串联起周边“狮山睡美人、仙人冲画家村、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等景点,形成“漂流+写生+红色记忆”一日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玩乐中了解诸佛庵的历史文脉,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双赢。下一步,当地将继续深耕“旅游+”模式,推动漂流项目与研学、康养产业融合,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以实干实绩书写生态变现、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答卷。
华亿配资-在线配资开户-实盘10倍杠杆平台-最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